生活服务
文章内容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服务 > 文章内容
新年远离“假养生”
日期:2018-01-10 点击率:936

    新年新气象,关于这一年的健康大计你想过吗?在这个慢性病猖獗、各种疾病年轻化的时代,拥有健康的体魄更显得弥足珍贵,要知道连90后都已经开始“朋克养生”了。但很多人自诩为养生达人,其实很可能是中了“假养生”的套。

 

 枸杞、菊花自制养生茶?有讲究

     不知从何时起,上班族的水杯变得格外热闹:红艳艳的枸杞、红枣是基本配置,爱上火的加点菊花,嗓子不舒服来点胖大海,气虚的配点黄芪,美其名曰“自制养生茶”。至于效果如何全凭心情,每天美滋滋地喝着就觉得自己走在养生的路上。

 

    银川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吴晓晶医生介绍,枸杞能“补肾生精、养肝明目”,的确是养生佳品,比较好的吃法是入羹汤、粥饭,滋补的同时也不易上火。图省事的干嚼也不错,但要注意控制在每天10-20颗之间,以免滋补过度。此外,身体有内热如痰多、感冒发烧或者腹泻者最好别吃。

 

    现代人普遍用眼过度,每天吃点枸杞也算对症。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,枸杞的护眼功效主要依赖其中的玉米黄素,人体无法合成这一成分,必须从蔬果中吸收。大部分食物中的玉米黄素含量极低,唯独枸杞“一枝独秀”,能被人体直接吸收。但玉米黄素不溶于水,光是泡水或煲汤并不能完全释放,最好能连汤带水一起吃进去。

 

    胖大海和菊花也不能想喝就喝。胖大海适用于风热邪毒引起的声音嘶哑,并伴有口渴、咳嗽、咽病等症,连用3-5天症状好转即可,长期饮用会损伤胃肠阳气。菊花茶适合肝火旺、血压高的人,但由于性凉,体虚、脾虚、胃寒、容易腹泻的人尽量少喝,每天最好不超过5朵。

 

 大枣红糖能补血? 你想多了

     不少女同胞都有这样的经历:大姨妈来的那几天,总会习惯性地喝点红糖水,据说能补血;一到冬天,脸色蜡黄、手脚冰冷(按照中医说法这是“血虚”的症状),红枣既美容又养颜,每天吃上几颗,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
 

    营养性贫血一直是很多女性密切关注的话题,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到孕妈妈,再到更年期女性,贫血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,有数据显示,我国15-49岁的女性中,贫血率高达15%。其中,绝大多数人属于缺铁性贫血,部分人同时存在维生素、叶酸及锌缺乏等问题,这些情况也会造成贫血。宁医大总院营养科陈启众主任指出,把补血的期望寄托在红糖、红枣上,显然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理论。

 

    排除遗传、药物、疾病等因素,多数女性贫血的原因一个是血液损失,另一个就是营养不良。每个月的生理期或者罹患子宫肌瘤等疾病,是女性血液损失的两大原因,此时治病才是根本。健康女性因为节食或者三餐不规律,没有足够的营养制造血红蛋白,此时医生建议的补血食品往往是红肉或者动物血,而绝非大枣和红糖。原因在于,它们所含有的植物性铁吸收起来并不容易,还需排除多种妨碍因素,远不如动物性铁的转化率那么高。动物血以及红肉有血红素这种含铁色素,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和转化为自身的血红蛋白。

 

    大枣的主要成分是糖,它的铁含量约为2-3毫克/100克,桂圆干、葡萄干等水果干也是不错的补铁来源。红糖95%以上是蔗糖,营养价值的确高于白糖,但铁含量和大枣相当。一位身体健康的成年女性,每天需要摄入20毫克的铁,换算成大枣红糖的话,需要吃到两斤才能满足人体所需。

 

 肉汤最有营养? 还得吃肉

     天寒地冻的时节,在家煲上一锅汤,连汤带肉地吃下去,暖身又营养,这是很多人的冬季养生大法。偏偏有些人脑洞大开:这咕嘟咕嘟几个小时炖下来,肉里的营养全在汤里,所以吃肉不是重点,喝汤才是关键。

 

    其实肉汤大补是流传甚广的养生误区,现代营养学已经证明,肉汤的营养价值其实不足肉本身的一成。汤的营养全部来自原料,原料中有水溶性的营养素和非水溶性营养素,水溶性维生素以及部分矿物质会进入汤内,而非水溶性的蛋白质超过90%仍然在肉里。所以,对于绝大多数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健康人来说,每天只喝点肉汤,而不吃成块的肉,所得到的蛋白质总量就太少了,也起不到补钙补铁的作用。在喝汤的同时,还要注意撇去上面的油,并尽量少放盐,越淡越好。否则,养生效果没看出来,肥肉倒是贴了不少,咸汤喝多了血压也会升上去,那就与养生的目标南辕北辙了。

 

    至于补钙,直接喝牛奶酸奶,吃豆制品,吃绿叶菜,或者服用钙片都可以,就不要指望骨头汤了。曾经有人做过实验,每100毫升的骨头汤里大约含有2毫克的钙,跟自来水差不多;而100毫升的牛奶则含有约104毫克的钙。更有甚者,尤其钟爱骨头里的骨髓,其实骨髓里含有大量胆固醇,对于营养普遍过剩的现代人来说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对三高患者来说,肉汤中富含盐分和油脂,不仅于身体无益,还会加重负担,不如喝点粥汤来得妥帖。

 

 “中药零食”吃起来?且慢

     随着天气日益寒冷,一些适宜冬季进补的食物旺销起来,其中不少是含有中药成分的“中药零食”,阿胶枣、茯苓饼、山楂片等。不少人认为这些中药零食“一举两得”,既解馋又能滋补养生,可以当作日常保健食物。对此,中医专家提醒,“中药零食”既然含“药”就并非人人皆宜,不能随意吃。

 

    吴晓晶表示,“中药零食”无论多么美味,毕竟有药用成分,中医中药讲究辨证治疗,药补不能盲目,因为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,如果没有对应症状的人吃多了不仅起不到进补作用,反而会影响健康。例如,阿胶有补血功效,但服用过量容易上火;茯苓饼利水健脾,但市售茯苓饼多含糖量较高,血糖偏高者最好少食或不食;龟苓膏性寒,不利于温通血气,体寒、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。另一方面,含中药的零食多以追求口感和美味为主,其中的中药成分或剂量不确定,在加工炮制过程中也未必以有利于发挥药效为优先考虑,因此拿“中药零食”当日常保健品不太靠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《新消息报》)